
2020年各大行業開始受到疫情不小的衝擊,除了受災嚴重的餐飲業、觀光業之外,其實所有跟「實體活動」相關的行業都深受影響。在這種情況之下,以往「數位轉型」、以「電商」營運的方式也就越來越受重視,像是眾多餐飲業開始與外送平台合作,擴展業績;或是將自身商品上架到相關平台等等。而以印刷業來說,印刷需求量在網路媒體的時代本身已經下降,再加上疫情實體活動幾乎不舉辦,更是致命的一擊。此外,還有國際印刷原物料的飛漲、人力的成本攀升,真的是苦不堪言。但,印刷業的數位轉型可以怎麼「轉」?
要「轉」的不只是硬體設備,而是「人的思維」!
印刷要數位轉型其實有很多種管道,像是創建FB粉絲團、IG帳號,經營部落格分享印刷大小事,或是建立官方網站形塑企業形象,甚至可以再架設有電子商務的功能的網站,來販售印刷服務或印刷或印刷商品。但是不是只要網站平台建起來,就是疫情的解套良方嗎?
這個部分我們在先前的文章提到不少,除了前面幾項有既定的平台上傳文章與照片算是好上手操作之外,如果真的要進到官網與電商平台的架設,在實際執行上的門檻其實就相對較高,很常遇到的困難比如像是:對數位轉型的認知不清、藍圖過大卻無法羅列優先順序,無法推動、主事者對數位轉型一知半解,將希望完全寄託在外部的數位團隊,卻不信任其建議;認不清自我的優勢、花了眾多心力卻無成效⋯⋯。就好像公司請一位諮詢顧問,顧問需要一些基本的公司營運資料作為基礎來建議跟規劃公司未來的可能方向,但公司卻礙於機密問題不提供正式、正確的資料給顧問,那這樣的顧問制度其實就成效有限,甚至是形同虛設。這些問題與現象絕非個案,而是每個想要轉型的企業都會面對到事情。

數位轉型的效益需要時間,不要用買機器增加產能的思維來看待
以傳統印刷產業的模式來看,購買機器等硬體設備除了可以讓產能提高、符應客戶的印刷需求,效益可以說是立竿見影。相反的,數位轉型與行銷的效益需要較長的時間醞釀,短時間內很難看到比較大的成效。
數位轉型的過程就好像在培養一個人才,你需要花時間培養、教導與磨合,會花時間是一定的,但不見得會花很多費用,就像是我每個月支付一個新人薪水的邏輯。而這個人才會成長,越長越有效率,用越來越低的成本來達到更高的效益。起初可能一個人可以面對10位客戶,到後來可以30個、甚至50個客戶之外還可以再做別的事情——不要懷疑,數位軟體/系統就是可以幫你一次面對百個、甚至千個客戶,他能進步的空間是無限的,甚至可以倍數成長!
當然,也有不少經營者會選擇較「快」的方式來渡過疫情——透過快速架設電商平台來營運彌補實體店面的營收,像是加入大型電商平台,將商品上架到蝦皮、momo、PCHome、露天拍賣等等;或是透過開店平台,如SHOPLINE、91APP等平台架設自己的店面。但這其實只是一種治標不治本的作法,因為主事者看待數位轉型的核心思維還是沒有變,等於只「轉」了最表面的部分。既有的平台是否合適自身的產業、符合消費者的使用習慣與需求等等不見得有解決。也因此,即便快速地架了起來,未來很有可能會再有新的、更大、更多的數位危機。
還有第三種是自行架設網站,可依據自身的印刷商品需求進行調整。當然,如果真的要自行架設,在決定要數位轉型的同時,訂定大藍圖與方向,檢視自身需求與訂定階段性的成效檢視非常重要——等於是從無到有培養一個小白新人,小白新人最後會長成什麼樣子,帶領者扮演著至關重要的角色。當然這個成效檢視也非以產能或是營業額為依歸(你不會要一個小白新人第一個月就要有百萬業績),更重要的是確認目前的執行方向有符合最初的藍圖,並配合相關數據報表確認執行狀態,讓轉型過程可以逐步到位。
但有沒有更快速達成數位轉型的方法,讓小白新人可以更快上手呢?答案是:有的!我們相信,數位轉型只要方向對,人才資金到位,很難不成功!
💪有印刷電商邊緣人,你的轉型路上將不是孤軍奮戰💪
One thought on “數位轉型「轉」什麼?數位轉型是疫情之下的解套良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