價格怎麼算?印刷商品的計價邏輯

圖片來源:Pexels

上一篇 從「POD 隨需印刷」談印刷的零售化服務 談到印刷商品的計價邏輯,這個是屬於商品管理的一部分。如同大家所知,印刷成品的規格眾多且複雜,製造過程也有非常多的印刷選擇,有些印刷步驟可能還需要外包,甚至有些有基本價格的計算(像是開版費、印刷費等等),這些都會影響到成本的計算,也會反映在價格之上。

那也因為需要確認的價格細項很多,人工報價的時間也就相對比較長,這個往往是習慣數位化下單的客戶不能理解的事情。如果我們可以在前臺顯示好價格,確認好客戶的產品組合,即時地提供價格,不僅可以減少人工來回報價的時間、提高客戶的購買意願,此外,價格的透明化也讓後續產線與成本管理更加方便有效率。

印刷商品的計價邏輯

以單張的海報卡片來說,會影響價格的有:尺寸、紙材、單/雙面、印刷色(黑白、彩色、特色),還有款式與數量,有時候會有加工(燙金、上膜等)。以下舉兩個目前的印刷電商案例讓大家參考:

案例一:一個規格一個賣場,看似清楚消費者卻霧煞煞

以卡片來看,這個作法是把剛剛列的每一個規格都各自開一個商品賣場,採取「單個」組合的方式進行(也就是我們說的「窮列」):單面彩色A6炫光紙無上膜是一個,雙面彩色A6銅西卡上膜是另一個賣場。零零總總加起來總共有16個賣場,但其實也只有一種尺寸(A6)跟六種紙材去組合而已。這樣的列法雖然可以讓商品款式看起來很多,但其實也很容易消費者下單錯誤,而對官網後台程式建構的人員來說,SKU列都列不完也是一個地獄啊!

進到商品賣場頁面之後,數量以10的級距來限定消費者的選購數量。但是,等等,為什麼這邊又有一個數量???我剛剛不是選了40張了嗎?所以我可以選2個20張,也可以選一個40張?

原來,這個「數量」跟上面的10張、20張的「張數數量」不一樣,他是指「款式」的「數量」。試想,如果每天都有10個消費者打電話來問,或是因為這個關係導致訂單都要一筆一筆確認,客服原本有耐心的也都變得沒耐心,訂單如果出錯賠錢的還是自己。

那我們不能直接改成「款式」嗎?

「抱歉,不行。因為我們的程式設定就是這樣,這個沒辦法改」

這個就是典型將一般商品計價邏輯套用在印刷電商上會有的問題。兩者有著根本性的不同,若直接套用,很容易會造成後台SKU建單管理不易,消費者下單也會搞不清楚差別,亦會增加客服人員的負擔。

案例二:規格能集中就集中,符合印刷商品的下單邏輯

同樣以卡片的商品賣場來說,使用HiPrint系統的理想印制以「紙材」的屬性開了三個賣場,在這個頁面中也可以讓消費者看到三種紙材屬性的價格高低(預算先決啊!)

點進去之後,尺寸基本上被規範著,以常見的卡片尺寸為單一規格。與案例一相同,固定卡片的尺寸。因為你不會叫一張A1尺寸的紙張叫卡片(你會叫他海報,可以到「海報」區下單),而更小尺寸的,則可以到名片的商品下單。

但不一樣的是,我們可以直接在這個賣場選單/雙面、紙材、數量、相關加工,紙材跟加工的選擇也多很多,讓消費者下單更直覺。這個計價邏輯跟「窮列」就有很大的差別,你不會列到沒日沒夜,只要有幾個固定的邏輯公式就可以套用在不同的印刷商品上。而由HiPrint的計價邏輯,正是瞄準印刷電商的痛點所開發!未來也會在跟大家持續分享!

💪有印刷電商邊緣人,你的轉型路上將不是孤軍奮戰💪

從「POD 隨需印刷」談印刷的零售化服務

圖片來源:Pexels

什麼是POD?

Print On Demand,簡稱 POD,中文譯作「隨需印刷」或是「隨需即印」,接單後才進行生產。有別於傳統印刷的分色製版、印刷與後續加工裝訂等冗長的過程,POD通常以數位印刷的方式進行,可以節省製版、等待乾燥的時間,可以少量印製,達到快速交貨的目的。

一開始POD多用在以文字為主的作品,像是小說、論文集等等,透過簡單的裝訂成冊,可以把它想像為一般輸出中心、影印店可以做到的服務。目前也有部分出版社針對一些電子書、絕版書、沒有庫存的書籍進行POD的生產,如聯經出版社提供的POD服務

POD與印刷零售化的關係

POD的生產模式某種程度可以說是印刷零售化的體現,出版社或是印刷方設定好產品模組,像是剛剛的出版社案例以絕版的書冊、電子書的POD為主。而在印刷方面,像是健豪印刷藍格印刷等等,消費者可以依據需求與數量,在玲琅滿目的商品之中選擇自己所需要的,印刷後收到訂單後再往下進行印製,這樣的過程其實也是印刷零售化的結果。

以出版社的POD來說,樣式種類較為固定,規格也相對較制式,選擇較少。但印刷的POD以目前各式各樣的數位印刷技術來說,可以做到的事情非常的多,更傾向客製化、少量且精緻的生產。印刷品有著多樣的組合,POD模組化的同時也需要講求彈性,讓客戶有「選擇外的選擇」,這是印刷電商最特別的地方,卻也是最難達成的地方。

健豪雲端數位網站商品選項

POD模組化的彈性空間?

首先要做的就是確認哪些產品是我們要POD的項目?我們可以透過以往的銷售經驗找出最適合自身的產品類型,或是透過市場趨勢、自身有的機器設備確認可以POD生產的商品。但總觀目前的印刷電商網站,你會發現,其實大家採取的POD方式皆為——「窮列」,也就是無窮無境的列出商品規格,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健豪印刷了。以健豪的數位印刷貼紙來說,光是尺寸規格,就需要下拉好幾個階段才有辦法看完。基本上採取的作法是:「有列的就可以選」,那,沒有列的呢?

「窮列」的規格背後也代表一個單一的計價邏輯:一個規格對應一個價格,規格越多,資料越龐大。以剛剛說的數位貼紙為例,一種尺寸就是一種價格,一種數量也是一種價格層層相加上去。你可能會覺得,貼紙這種單張的印刷,這種計價方式沒什麼問題吧!就連原本沒有規格化之前的貼紙印刷報價,其實也都是這樣計算的啊!

那,如果今天換成書籍的製作呢?

工規尺寸一個一個列嗎?那如果我要做10*10cm的書冊就不行了嗎?

紙張也一款一款列嗎?

印刷只能分黑白跟彩色嗎?那如果我要印刷特別色呢?

裝訂可能可以一個一個列,但是,如果我想要有拉頁跟摺頁呢?

加工不同的尺寸大小範圍也一個一個列嗎?

圖片來源:Pexels

POD應該要有彈性、更人性的計價方式

書籍製作或許是個極端的例子,但也說明了目前的電商POD窮列的模式其實對於消費者來說是看似很多選擇,但如果在選擇之外的,其實就沒得選了。補充說明一下,「沒得選」是指對終端消費者的而言沒這麼直覺,以印刷頂級象牙卡的酷卡來說,我們可以從健豪的名片下單,增加模數來計算也是一種方式。有印刷經驗的我們可以這麼做,但一般消費者可能就需要再打電話詢問可能的操作方式。

那對印刷方來說,窮列不僅耗費人力與時間,如果今天原料的供應或是牌價有變動,回頭做修正也要逐筆調整,龐大的資料維護也容易出錯。就官網後台程式建構的角度來說,一個單位就是一個SKU,SKU 是 Stock Keeping Unit 的縮寫,意指「庫存單位」,是管理商品時可以用的最小單位。如果把一個SKU想成一塊錢,那如果我今天需要1000元,我就必須用1000個一塊錢去堆出來,窮列的計價邏輯就是如此。但,我應該可以直接用一張1000元解決這件事情吧?或是兩張500😂

答案是可以的!而電商的POD就是要做到彈性、更人性的計價方式,讓消費者更直覺性地下單,提供更完整簡易的印刷零售服務。才可以達到真正的數位轉型!那具體該如何做?請持續關注我們!

💪有印刷電商邊緣人,你的轉型路上將不是孤軍奮戰💪

官方網站的架設思維:淺談印刷電商的使用者與使用觀點

圖片來源:Pixabay

誰會是官網的使用者?——當然是顧客啊!

但,只有顧客嗎?

或是,誰才是你的顧客呢?

這個網站,公司內部的人不會用到嗎?如果會,他可以「使用到什麼程度」?

官方網站的架設並非一蹴可幾,第一步就是確認藍圖與架構目標

承接《印刷認知轉型2:印刷如何成為「服務業」?關於官方網站的建立思維》,我們首先要列出自己對於官方網站的需求,我們可以簡單的從前、後台區分:

網站前台:主要以客戶的使用功能為主,也就是我們逛網站時會接觸到的內容,像是

公司介紹、提供的產品目錄與服務,包含各式的產品組合與不同的計價方式、商品如何下訂的流程、上傳檔案、售後服務說明等等;還有一些印刷網站會定期上架文章,主要是用於行銷推廣的部落格平台等等;除此之外,有些網站也會有一些串接導其他網站連結的按鈕或畫面,像是Facebook、LINE、Instagram、或是其他網站等等。

HiPrint合作案例:理想印制
官方網站前台
HiPrint合作案例:理想印制
部落格與其他社群連結

網站後台:主要以公司內部人員使用為主,這個部分就可以看公司需要做到多大多廣。對應剛剛前台的討論,後台主要會有客戶的資料管理、訂單管理、開立發票的對應機制、印製流程步驟與時間進度追蹤、審稿流程、售後服務的申訴流程。前台有部落格,後台就有對應的文章上架介面,可以編輯文字、上傳圖片等等。而串接與行銷、促銷的部分也會有相對應的區塊可以做連結的置入與調整。

後台的功能除了對應前台之外,上述的資訊也都可以整合成不同類型的報表內容,像是銷售額、成本管理,甚至可以針對客戶的購買習慣進行分析,以利後續的行銷與投放廣告。

圖片來源:pexel

前台是門面,後台是整個網站的運作核心

從上面的內容我們可以發現,前台有的,後台一定有;後台有的,前台不見得會顯示出來。所以回到本篇核心問題:除了顧客使用外,內部人員使用的後台系統才是網站運作的真正核心。

然而,網站的建置不像是去商場買成衣,款式眾多且尺寸齊全,只要是穿一下就知道合身與否,喜歡刷卡就買。可以想像,如果是從無到有、量身定做一套程式系統,前置的溝通與架構釐清會花費很多時間與金錢。在沒有一定的資金與時間的情況之下,其實也可以考慮購買一套功能齊全的現成軟體,再依據自身的需求做一些調整與修改後上架使用。

現成的軟體眾多,但其實看來看去你會發現,可以適用在印刷的沒有幾個(甚至可以說是沒有😂)。因為印刷是不同專業領域的集合,範疇多且廣(且雜😂),印刷上下游對於網站架設的需求也大相逕庭。大家可以仔細去看看,以商品的販售來說,一般零售商品單純以數量、規格計價的方式,與印刷可以有不同的紙材、印刷方式、尺寸等等選擇計價相加就是截然不同的邏輯。如果撇開一般零售不談,聚焦在印刷產業上,賣印刷機器的需求跟面對終端消費者客製零售的計價邏輯與產品組合狀態就也完全不一樣。

如果是這樣的話,真的就只能自己開發架設網站了嗎?其實不見得!在印刷產業如此廣且異質的情況之下,還是有些邏輯上的共通點,我們也就是透過這個共通點,開發一套可以適合印刷產業的軟體系統:Hi-Print。這個部分未來也會慢慢跟大家分享。

HiPrint 印刷電子商務新零售協助您輕鬆處理印刷訂單與審稿

最後,想再跟大家強調一個觀念:不管是將官網架在租用平台,自行架設或是選用我們的產品:Hi-Print 等方式——釐清官方網站的架設目標,產品的形式,以及希望觸及什麼樣的客群是最至關重要的一步!軟體系統可以做的是輔助,輔助目標達成的速度,並降低成本、提高效率。

💪有印刷電商邊緣人,你的轉型路上將不是孤軍奮戰💪

印刷認知轉型2:印刷如何成為「服務業」?關於官方網站的建立思維

圖片來源:Pexels

承接上一篇講到了印刷轉型——「從代工製造業到直接面對客戶的服務業」的概念,印刷其實是有很多工序流程:從客戶下訂的那一刻,我們就得聯繫紙廠叫紙,確認檔案、聯繫印前的製版工作,接著上機印刷、裝訂加工等等。但這些流程,客戶往往是看不見的。

很多的溝通問題,其實也是因為這樣而起:為什麼印刷出來的顏色跟電腦上看到的差這麼多、我只要印一張名片,為什麼需要這麼久的時間?我不會完稿做檔案,有專人可以處理嗎? ⋯⋯等問題。而面對客戶各式各樣的疑問,原本就已經忙不過來的印刷業者,若依照原有的傳產經營模式,或許也很難撥出人力來處理客戶。

但其實,讓客戶理解從檔案到實體的印刷品可能會經過的流程,以及這些流程可能會經歷到的問題、可能衍生的瑕疵,讓客戶可以放寬心胸接納印刷可以做到的極限——也就是讓客戶了解到印刷產業的運作模式——推廣與接觸,這點其實是「印刷轉型」成「服務業」型態至關重要的一點。那可以怎麼做?我們認為可以先從最基本的一步「官方網站」的架設談起。

圖片來源:Pexels

官方網站作為實體廠房的虛擬延伸

現代人所有的動作幾乎離不開網路,官方網站就是在線上世界的名片,而且這張名片是可以打破各種物理限制——從最基本的公司經營理念、提供的產品與服務,甚至可以下單購買產品,與真人客服對話溝通等等(這邊給一個觀念,官方網站並不等於電商網站;當然官方網站也可以自己賣商品)。只要客戶搜尋關鍵字,就有機會面對客戶,行銷自己。那關於官網架設的方式,我們在之前的文章「數位轉型,如何選擇?」中我們有大略提到四種方式給大家參考。有興趣的朋友可以再回頭看一下相關的方案。

官網架好就有人流與金流——痛點在哪邊?

當然,也不是網站架好,人流就會自然來。線上的廣告行銷競爭廝殺激烈,想要達到良好的成效、透過行銷讓更多人看到,抓準消費者的痛點行銷是關鍵。

如上一篇所說,當代的消費價值變動快速,消費者求新求變,印刷業也需要「推陳出新」並且「引領」需求,甚至是「創造」需求。有別以往幾千本、幾萬本的印量,少量精緻化、多元化的製作,較符合現在的印刷發展趨勢。因此,少量的客製印刷品一直都是當代印刷業很受歡迎的製作方式,像是理想印制的零售杯墊,主打一個也能做;Retro印刷Jam 的少量Riso印刷、時分凸版印刷等,提供多元紙材與油墨讓客戶做選擇;品墨良行長春紙舖的美術紙零售都十分受歡迎。

圖片來源:Pexels

抓住痛點,逐步累積品牌形象

上述的店家品項有些多,有些少,但都有一個「主打」的核心,讓人可以進一步聯想:要印一個杯墊可以找理想、要印Riso可以找Retro印刷Jam、要印凸版可以找時分等等。這個主打有些奠基在價格比別人低、交貨速度比別人快,或是主打專門的印刷技術、印刷品質等等,再透過行銷與投放廣告推播,除了吸引消費者到網站瀏覽並在有需求的時候可以下單,或是尋求到實體店面尋求特定的印刷服務等等,這樣的動作與過程也都可以再強化印刷品牌在消費者心中的形象。

當然,形塑品牌的過程也不是一條好走的路,接下來也會跟大家分享相關的經營成功的品牌案例。

💪有印刷電商邊緣人,你的轉型路上將不是孤軍奮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