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一篇 從「POD 隨需印刷」談印刷的零售化服務 談到印刷商品的計價邏輯,這個是屬於商品管理的一部分。如同大家所知,印刷成品的規格眾多且複雜,製造過程也有非常多的印刷選擇,有些印刷步驟可能還需要外包,甚至有些有基本價格的計算(像是開版費、印刷費等等),這些都會影響到成本的計算,也會反映在價格之上。
那也因為需要確認的價格細項很多,人工報價的時間也就相對比較長,這個往往是習慣數位化下單的客戶不能理解的事情。如果我們可以在前臺顯示好價格,確認好客戶的產品組合,即時地提供價格,不僅可以減少人工來回報價的時間、提高客戶的購買意願,此外,價格的透明化也讓後續產線與成本管理更加方便有效率。
印刷商品的計價邏輯
以單張的海報卡片來說,會影響價格的有:尺寸、紙材、單/雙面、印刷色(黑白、彩色、特色),還有款式與數量,有時候會有加工(燙金、上膜等)。以下舉兩個目前的印刷電商案例讓大家參考:

案例一:一個規格一個賣場,看似清楚消費者卻霧煞煞
以卡片來看,這個作法是把剛剛列的每一個規格都各自開一個商品賣場,採取「單個」組合的方式進行(也就是我們說的「窮列」):單面彩色A6炫光紙無上膜是一個,雙面彩色A6銅西卡上膜是另一個賣場。零零總總加起來總共有16個賣場,但其實也只有一種尺寸(A6)跟六種紙材去組合而已。這樣的列法雖然可以讓商品款式看起來很多,但其實也很容易消費者下單錯誤,而對官網後台程式建構的人員來說,SKU列都列不完也是一個地獄啊!

進到商品賣場頁面之後,數量以10的級距來限定消費者的選購數量。但是,等等,為什麼這邊又有一個數量???我剛剛不是選了40張了嗎?所以我可以選2個20張,也可以選一個40張?
原來,這個「數量」跟上面的10張、20張的「張數數量」不一樣,他是指「款式」的「數量」。試想,如果每天都有10個消費者打電話來問,或是因為這個關係導致訂單都要一筆一筆確認,客服原本有耐心的也都變得沒耐心,訂單如果出錯賠錢的還是自己。
那我們不能直接改成「款式」嗎?
「抱歉,不行。因為我們的程式設定就是這樣,這個沒辦法改」
這個就是典型將一般商品計價邏輯套用在印刷電商上會有的問題。兩者有著根本性的不同,若直接套用,很容易會造成後台SKU建單管理不易,消費者下單也會搞不清楚差別,亦會增加客服人員的負擔。
案例二:規格能集中就集中,符合印刷商品的下單邏輯
同樣以卡片的商品賣場來說,使用HiPrint系統的理想印制以「紙材」的屬性開了三個賣場,在這個頁面中也可以讓消費者看到三種紙材屬性的價格高低(預算先決啊!)

點進去之後,尺寸基本上被規範著,以常見的卡片尺寸為單一規格。與案例一相同,固定卡片的尺寸。因為你不會叫一張A1尺寸的紙張叫卡片(你會叫他海報,可以到「海報」區下單),而更小尺寸的,則可以到名片的商品下單。


但不一樣的是,我們可以直接在這個賣場選單/雙面、紙材、數量、相關加工,紙材跟加工的選擇也多很多,讓消費者下單更直覺。這個計價邏輯跟「窮列」就有很大的差別,你不會列到沒日沒夜,只要有幾個固定的邏輯公式就可以套用在不同的印刷商品上。而由HiPrint的計價邏輯,正是瞄準印刷電商的痛點所開發!未來也會在跟大家持續分享!
💪有印刷電商邊緣人,你的轉型路上將不是孤軍奮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