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刷認知轉型2:印刷如何成為「服務業」?關於官方網站的建立思維

圖片來源:Pexels

承接上一篇講到了印刷轉型——「從代工製造業到直接面對客戶的服務業」的概念,印刷其實是有很多工序流程:從客戶下訂的那一刻,我們就得聯繫紙廠叫紙,確認檔案、聯繫印前的製版工作,接著上機印刷、裝訂加工等等。但這些流程,客戶往往是看不見的。

很多的溝通問題,其實也是因為這樣而起:為什麼印刷出來的顏色跟電腦上看到的差這麼多、我只要印一張名片,為什麼需要這麼久的時間?我不會完稿做檔案,有專人可以處理嗎? ⋯⋯等問題。而面對客戶各式各樣的疑問,原本就已經忙不過來的印刷業者,若依照原有的傳產經營模式,或許也很難撥出人力來處理客戶。

但其實,讓客戶理解從檔案到實體的印刷品可能會經過的流程,以及這些流程可能會經歷到的問題、可能衍生的瑕疵,讓客戶可以放寬心胸接納印刷可以做到的極限——也就是讓客戶了解到印刷產業的運作模式——推廣與接觸,這點其實是「印刷轉型」成「服務業」型態至關重要的一點。那可以怎麼做?我們認為可以先從最基本的一步「官方網站」的架設談起。

圖片來源:Pexels

官方網站作為實體廠房的虛擬延伸

現代人所有的動作幾乎離不開網路,官方網站就是在線上世界的名片,而且這張名片是可以打破各種物理限制——從最基本的公司經營理念、提供的產品與服務,甚至可以下單購買產品,與真人客服對話溝通等等(這邊給一個觀念,官方網站並不等於電商網站;當然官方網站也可以自己賣商品)。只要客戶搜尋關鍵字,就有機會面對客戶,行銷自己。那關於官網架設的方式,我們在之前的文章「數位轉型,如何選擇?」中我們有大略提到四種方式給大家參考。有興趣的朋友可以再回頭看一下相關的方案。

官網架好就有人流與金流——痛點在哪邊?

當然,也不是網站架好,人流就會自然來。線上的廣告行銷競爭廝殺激烈,想要達到良好的成效、透過行銷讓更多人看到,抓準消費者的痛點行銷是關鍵。

如上一篇所說,當代的消費價值變動快速,消費者求新求變,印刷業也需要「推陳出新」並且「引領」需求,甚至是「創造」需求。有別以往幾千本、幾萬本的印量,少量精緻化、多元化的製作,較符合現在的印刷發展趨勢。因此,少量的客製印刷品一直都是當代印刷業很受歡迎的製作方式,像是理想印制的零售杯墊,主打一個也能做;Retro印刷Jam 的少量Riso印刷、時分凸版印刷等,提供多元紙材與油墨讓客戶做選擇;品墨良行長春紙舖的美術紙零售都十分受歡迎。

圖片來源:Pexels

抓住痛點,逐步累積品牌形象

上述的店家品項有些多,有些少,但都有一個「主打」的核心,讓人可以進一步聯想:要印一個杯墊可以找理想、要印Riso可以找Retro印刷Jam、要印凸版可以找時分等等。這個主打有些奠基在價格比別人低、交貨速度比別人快,或是主打專門的印刷技術、印刷品質等等,再透過行銷與投放廣告推播,除了吸引消費者到網站瀏覽並在有需求的時候可以下單,或是尋求到實體店面尋求特定的印刷服務等等,這樣的動作與過程也都可以再強化印刷品牌在消費者心中的形象。

當然,形塑品牌的過程也不是一條好走的路,接下來也會跟大家分享相關的經營成功的品牌案例。

💪有印刷電商邊緣人,你的轉型路上將不是孤軍奮戰💪

印刷認知轉型1:從代工製造業到直接面對客戶的服務業

圖片來源:pexels

印刷產業的蓬勃發展,跟人類大量使用紙張作為載體來傳播圖文訊息有著緊密關係,而在網路與社群平台急速發展後,人們對於紙張的依賴程度也有了劇烈性的轉變,甚至,印刷還因此被視為夕陽產業。

確實,沒有一套規格模式可以在不同的時空下運作無礙:適者生存,不適者淘汰,改變轉型才是生存的唯一路徑。

改變首先從「認知」開始。

圖片來源:pexels

早期的印刷產業性質:代工製造

台灣早期的印刷產業結構來大多是「代工」、或是「委託加工」的模式進行

基本上有廠房、設備以及大量的人力,基本上就可以靠著機器穩定的生產,創造利潤。這個時候購買印刷機器,以台灣幾乎24小時在運轉的狀態,大約5-10年就可以回本。

此時的廠房一間一間的開,賺來的錢再繼續建廠房、買設備,後來該買的都買了,更是直接買土地置產(增值的更快?!),但這又是另外一個故事了😂

你可以發現,基本上這個時期就是硬體導向的投資,印刷在此時是典型的「製造業」型態。人力是協助機器運作的角色,僱用大量的人力,並想盡辦法盡量壓低生產成本。追求快速且大量的生產模式,我生產的越快越多,就可以賺得更多。

圖片來源:pexels

轉型的交叉路口:紙媒體式微與消費形態的轉變

隨著家用電腦與網路的普及、社群平台的興起,人們開始從網路上獲得資訊,訊息流通的管道也逐漸轉往網路之上。紙媒體有逐漸萎縮的趨勢,文宣品與書籍印量的大幅減少,上述現象都很直接衝擊了印刷產業。

在印量減少的情況之下,輕則拋售機器,縮小規模營運,週轉不靈者則是不得不拉下鐵門,從此關門大吉。直到現在,我們每年都還是可以聽到有哪間印刷廠、加工廠收起來不做。許多獨門的印刷工藝,也在這個時候逐漸消失,對印刷產業的多元性亦是一種扼殺。

消費型態的改變對印刷來說也是一大挑戰,有別以往的紙本廣告宣傳,大量輸出,現在大家對於印刷品的需求也不只是單純的「圖文訊息傳播」而已(當然這個部分還是存在),而是朝向更精緻化、有收藏加值、別具特色與概念的印刷「作品」。印刷人力在這邊扮演的角色也就需要更高度的專業,是提供更高工藝價值的印刷「職人」。

圖片來源:pexels

新思維:印刷在當代是直接面對客戶的服務業

印刷產業在當代就不僅僅只是製造業,而是可以直接面對終端消費者,具有專業服務與溝通性質的「服務」。這個服務當然還是以「印刷製造」為核心,由此延伸出更多直面客戶的管道:線上的官方網站、電商平台,線下的業務群、面對面的教育推廣等等眾多範疇。

「消費者的心總是善變的」這句話真的是「不變」的名言。

在此思維之下,現在印刷產業的汰換舊機買新機,很多時候也不只是因為要追求產能,更是要跟上客戶各式各樣的印刷需求,甚至是要「創造」客戶的印刷需求。「創造需求」某種程度需要一定的影響力與傳播力,這個時候線上的力量就很重要了!接下來也會持續跟大家分享我們的觀點。

💪💪💪 有印刷電商邊緣人,你的轉型路上將不是孤軍奮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