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POD 隨需印刷」談印刷的零售化服務

圖片來源:Pexels

什麼是POD?

Print On Demand,簡稱 POD,中文譯作「隨需印刷」或是「隨需即印」,接單後才進行生產。有別於傳統印刷的分色製版、印刷與後續加工裝訂等冗長的過程,POD通常以數位印刷的方式進行,可以節省製版、等待乾燥的時間,可以少量印製,達到快速交貨的目的。

一開始POD多用在以文字為主的作品,像是小說、論文集等等,透過簡單的裝訂成冊,可以把它想像為一般輸出中心、影印店可以做到的服務。目前也有部分出版社針對一些電子書、絕版書、沒有庫存的書籍進行POD的生產,如聯經出版社提供的POD服務

POD與印刷零售化的關係

POD的生產模式某種程度可以說是印刷零售化的體現,出版社或是印刷方設定好產品模組,像是剛剛的出版社案例以絕版的書冊、電子書的POD為主。而在印刷方面,像是健豪印刷藍格印刷等等,消費者可以依據需求與數量,在玲琅滿目的商品之中選擇自己所需要的,印刷後收到訂單後再往下進行印製,這樣的過程其實也是印刷零售化的結果。

以出版社的POD來說,樣式種類較為固定,規格也相對較制式,選擇較少。但印刷的POD以目前各式各樣的數位印刷技術來說,可以做到的事情非常的多,更傾向客製化、少量且精緻的生產。印刷品有著多樣的組合,POD模組化的同時也需要講求彈性,讓客戶有「選擇外的選擇」,這是印刷電商最特別的地方,卻也是最難達成的地方。

健豪雲端數位網站商品選項

POD模組化的彈性空間?

首先要做的就是確認哪些產品是我們要POD的項目?我們可以透過以往的銷售經驗找出最適合自身的產品類型,或是透過市場趨勢、自身有的機器設備確認可以POD生產的商品。但總觀目前的印刷電商網站,你會發現,其實大家採取的POD方式皆為——「窮列」,也就是無窮無境的列出商品規格,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健豪印刷了。以健豪的數位印刷貼紙來說,光是尺寸規格,就需要下拉好幾個階段才有辦法看完。基本上採取的作法是:「有列的就可以選」,那,沒有列的呢?

「窮列」的規格背後也代表一個單一的計價邏輯:一個規格對應一個價格,規格越多,資料越龐大。以剛剛說的數位貼紙為例,一種尺寸就是一種價格,一種數量也是一種價格層層相加上去。你可能會覺得,貼紙這種單張的印刷,這種計價方式沒什麼問題吧!就連原本沒有規格化之前的貼紙印刷報價,其實也都是這樣計算的啊!

那,如果今天換成書籍的製作呢?

工規尺寸一個一個列嗎?那如果我要做10*10cm的書冊就不行了嗎?

紙張也一款一款列嗎?

印刷只能分黑白跟彩色嗎?那如果我要印刷特別色呢?

裝訂可能可以一個一個列,但是,如果我想要有拉頁跟摺頁呢?

加工不同的尺寸大小範圍也一個一個列嗎?

圖片來源:Pexels

POD應該要有彈性、更人性的計價方式

書籍製作或許是個極端的例子,但也說明了目前的電商POD窮列的模式其實對於消費者來說是看似很多選擇,但如果在選擇之外的,其實就沒得選了。補充說明一下,「沒得選」是指對終端消費者的而言沒這麼直覺,以印刷頂級象牙卡的酷卡來說,我們可以從健豪的名片下單,增加模數來計算也是一種方式。有印刷經驗的我們可以這麼做,但一般消費者可能就需要再打電話詢問可能的操作方式。

那對印刷方來說,窮列不僅耗費人力與時間,如果今天原料的供應或是牌價有變動,回頭做修正也要逐筆調整,龐大的資料維護也容易出錯。就官網後台程式建構的角度來說,一個單位就是一個SKU,SKU 是 Stock Keeping Unit 的縮寫,意指「庫存單位」,是管理商品時可以用的最小單位。如果把一個SKU想成一塊錢,那如果我今天需要1000元,我就必須用1000個一塊錢去堆出來,窮列的計價邏輯就是如此。但,我應該可以直接用一張1000元解決這件事情吧?或是兩張500😂

答案是可以的!而電商的POD就是要做到彈性、更人性的計價方式,讓消費者更直覺性地下單,提供更完整簡易的印刷零售服務。才可以達到真正的數位轉型!那具體該如何做?請持續關注我們!

💪有印刷電商邊緣人,你的轉型路上將不是孤軍奮戰💪

One thought on “從「POD 隨需印刷」談印刷的零售化服務”

發表迴響

在下方填入你的資料或按右方圖示以社群網站登入:

WordPress.com 標誌

您的留言將使用 WordPress.com 帳號。 登出 /  變更 )

Facebook照片

您的留言將使用 Facebook 帳號。 登出 /  變更 )

連結到 %s